还不赶快来体验!!!
摘抄至百度百科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黄帝问道: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岐伯回答说:针刺治疗虚证要用补法,针下应有热感,因为正气充实了,针下才会发热。针刺治疗邪气盛满的实证要用泻法,针下应有凉感,因为邪气衰退了,针下才会发凉。血液郁积日久,要用放出恶血的方法来消除。邪盛用泻法治疗,就是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为使正气实(即补法)应缓慢进针、迅速出针,并在出针时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充实不泄);为使邪气泻应迅速进针、缓慢出针,并在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实与虚的根据,是指气至之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若有若无,是说下针后经气到来迅速而不易察觉。审察疾病的先后(先为本,后为标),是指辨别疾病的演变进程和预后。辨别疾病的虚与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这是医生治病不可离开这个原则。若医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虚实),那么就会背离正确的治疗法则。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读注:《甲乙经》作:“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虚实补泻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九针,因为九针各有不同的特点,适宜于不同的病证。针刺补泻的时间,应该与气的来去开阖相配合(:气来时为开可以泻之,气去时为阖可以补之)。九针的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所异,根据治疗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补泻作用。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