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针灸当取下俞穴(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经猝然盛大,针灸当取下俞穴(足少阳经的临泣穴)。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的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经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针灸当取下俞穴(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
一阳(新校正云,此为二阴之误)独啸,少阳厥(全元起本,此为少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互为表里的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针灸应采用泻阳补阴的方法(泻足太阳经的经脉昆仑穴、络脉飞扬穴,补足少阴的经脉复溜穴、络脉大钟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酸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下俞穴(厥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帝曰:太阳脏何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