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张希孟一开口,就和别人的论调不一样……此事老朱也询问过李善长,甚至问过贾鲁和朱升,这几位普遍都是广揽贤才,虚怀若谷,注重实际才能,文章取士等等,说得都挺不错的,可就是差那么点意思。
如今跟张希孟一聊,老朱豁然开朗,他似乎懂了,都是开科取士,招揽人才,但是有个基本问题,什么叫人才啊?
真的,你读古文,许多诗文大家都经常抒发怀才不遇之叹,但是你仔细研究,他们除了会写诗文之外,真的别无才能。
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无才可遇!
在历史上,朱元璋初期的人才问题,普遍是招揽和主动投靠的。
比如李善长就是在去滁州的路上遇到的,渡过了长江,就收了宿儒陶安和李习,随后又有汪广洋,杨宪等人投靠,靠着这些人,撑起了早期的大局。
一直到了吴元年,也就是老朱基本奠定了南部大区王者地位,准备北伐,角逐全国总冠军了,才宣布设立文武二科,以考试招揽人才。
而正式登基之后,直到洪武四年,才有了第一次正式会试,一共通过考试的只有一百二十人。
在张希孟的掺和之下,老朱足足提前了十多年,就准备科举取士了。
从地盘上看,老朱不比历史上大多少,但是从内部建设上看,却是翻天覆地,全然不同。
“主公,人才分成两种,一种是人们眼中的人才,一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就看主公怎么选择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