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打个比方说,论对《论语》的理解,如今的张籍可能已经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天花板级别,可真要跟郑经比,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道理很简单。
张籍这边,因受这个世界知识不流通的局限性,因此他所看的《论语》注释版本是相当有限的,能看个五六个版本就很了不得了。
而郑经那边,所熟悉的版本起码不下十几个,毫不夸张地说,从汉至民国,所有流传到了后世的版本他几乎都熟悉,其中就包括这个时代暂时还没出现的,宋朝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经典注解版本。
这还不是决定差距的重点。
重点在于,后世的那种学术研究氛围,以及信息的畅通程度,远不是这个时代所能比的。
打个比方说,《论语》中的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同样一句,有人翻译成“早上听说了道,晚上就可以死了”,还有人会翻译成“如果早上听到了道,那么就算晚上死了也可以”。
怎样翻译或理解才是最为正确的?
这样的小问题,到了后世,就会有无数专业人士去深入研究,然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严谨者甚至会就此专门来写论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