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然而事实是,我再认同他不过,我的所言,是为更贴近他的思想地域。自我攻坚中,渴望能生成新的果实,我想它开出我要的,否则就任它腐烂吧。
4、
(原先想纪录的重点在此)
为做生活调节,兜悠去了星巴克。歇息时不住罪恶感丛生,几分病态,於是自寻起解药。
约了B,碰面时已读完手边课堂读物,打起书评。回味起每章回末笔者收拢游离意识及浮躁情绪而做的自省,反覆琢磨,或许有笑,或许只是托着下巴,静默咀嚼,然後再於句子顶端打上一个小圈。这是我看书时常有的小反应,以及做笔记的习惯。
一日读诗,母亲好奇开门,问我自由自语什麽。没什麽,觉得很有趣。我答。她是习惯了,没多言,笑着盖门离去。
是否会回头细想与他人的谈话?
似乎是种反S,每每告别友人後,我不自觉就会如此行。很深刻且笃定地明了,谈话间隙那些我想到并整理好,却不曾宣之於口的,几乎能多过真实来往的言谈。譬如论及某一作家,所言似已濒临论断与纯粹(不带评判意味,或仅有少许)表述的交界,急忙煞停,含笑揭过。
在意对方想法是其次,主要困囿於是否具备资格之上。想起宝琳·凯尔,心底遂有声说:影评人不见得能拍出好电影,但是他们对於电影深邃的洞见与奇异且犀利的观看视角,透过文字拼组便能说服人、b服人、抑或挑起严厉争端。
是的,挑起争端。有些争执的源起令人发噱,有些不过试探一m0,没完没了,惹得各方各界争论不休,那麽还真能使其蜕变为值得争辩的议题。
然而是蜕变或衬托或包装,看法莫衷一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