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而傅友德为了这国公之位拼了这么多年,从投身朱元璋开始,到如今数十年的浴血拼杀南征北战,刀斧加身箭簇遍体都未曾倒下。
他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一个大明国公这等最高的殊荣称呼吗。
终于在征伐云贵梁王之时,他如愿以偿的因功封爵,号颖国公,是为大明当朝为数不多的公爵之一。
那时已经先后病故三位国公,傅友德之上还有几人,但也在不久之后接连身故,等到了洪武二十年以后,大明朝还活着的国公也就剩下傅友德,冯胜,汤和,常茂四人了。
其中常茂本身根本不是和其他三人同辈,算起来就算是都为国公也先天矮了一层。
而冯胜则是因为征伐纳哈出时被朱元璋算计,也就是为了给蓝玉开道硬生生的砍了冯胜一刀,将这位沙场老将手中的所有兵权都剥夺了干净,而付出的代价不过是和他同级的常茂罢了。
至于老好人汤和,这位信国公算是大明朝各位勋爵臣工当中的明白人,什么都不争,什么也不抢,朱元璋交代多少事便做多少事,不慌不忙稳妥为主,不擅权不越位,本本分分的做自己的国公,直到请辞告老为止。
那么之后,整个大明朝堂上论勋爵之尊贵,便属颖国公傅友德为最了,接下来次位才是资历更老却被夺权的宋国公冯胜。
其余文武百官之中最多也就是侯爵之位,还以武官为多数,文官少数,毕竟这是大明开国之初的封爵,武人占多数乃最正常不过的事。
如此时候,傅友德已经是武人一系的首位无疑,但他自己清楚的很,这是陛下为了将来太子登基之后做准备,没有了最初的六公支撑,大明需要一个承前启后的国公来维持局面。
傅友德很清楚这件事,但是他没有半点排斥的意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