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开放日 去龙泉中学看一看 (1 / 5)

还不赶快来体验!!!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慢跑,那么在顾梦舒的记忆中,她的比赛开始于自己父母去世的时候。

        上一世,在父母意外去世之后,十二岁的她没有什么选择权。为了在Z市继续读书、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她和贺家基金会签约;为了在求学期间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安心学习,她接受了李老师的善意。虽然这两个决定,都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好的后果。

        那么,她为什么会选择燕大附中这所中学呢?国家级奖学金是一个方面,李老师的情谊是另一个方面,剩下的,就是“盘古实验堆”。

        “盘古实验堆”是她比赛开始前便瞄准的目的地。

        在上世纪科技大爆炸的时候,人类成功实现了核裂变,并从中获取了利用裂变能源的技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项技术主要用于战争威慑,它所诞生的初始目标——能源解放,却并没有实现。利用核裂变来发电,其成本比现在广泛使用的火力发电高,因此除非不得已,大部分国家的发电形式仍旧是火力发电。

        于是,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了核聚变的可能性上。

        曾经的科学家们有过一项乐观的猜测,他们预言在二十一世纪之前,人类就能够利用核聚变产生电力。核聚变发电的成本比火力发电低太多了,一旦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核聚变发电方式,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解放,人类发展也将进入新纪元。

        奈何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自从上世纪科技大爆炸之后,基础学科再无重大的、革新性的发现,人们一直躺在之前的科技爆炸成果上吃老本,对于已经发现的定理进行技术化的应用。

        上个世纪,核聚变发电作为最“时髦”的研究项目,无数的国家、资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研究实验。随着实验的一步步深入,人们渐渐的发现,制约该项技术的并不是什么科技应用能力,而是欠缺了某些基础科学的定理。如同有一层看不见的天花板,当下的人们需要一根某种未发现的定理做成的长矛将它捅破,否则核聚变发电永远都无法实现。

        在意识到天花板的存在后,各国都陆续停止了该项目的研究,仅剩下几个世界领先的实验室仍旧保留有这个项目。毕竟,就像是航天竞赛一样,哪怕最终竞赛失败,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够孵化出很多新的成果。这一点,放在核聚变发电上是一样的道理。

        “盘古实验堆”正是本国开展的核聚变发电项目所残存下来的其中一个国家级项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