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这是在冯啸辰向冯林涛出的主意之外的内容,是冯林涛自己加进去的。事实上,由于公司资料室的期刊不全,冯林涛自己就私下订了十几种国外期刊,却苦于不敢拿到单位上去与其他同事分享。一份期刊一年的订阅费是好几百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就是一两千块钱,冯林涛如果告诉同事说自己订了国外的期刊,同事会如何看他呢?
现在好办了,借着包成明的旗号,冯林涛可以把自己订的期刊说成是辰宇信息公司订的,然后大大方方地拿到设计室去。他深知,这些期刊对于自己的同事是有极大帮助的。
“翻译费方面,我们是这样考虑的,按每千字2元计算,你们每月给我们提供1万字的译稿,我们向你们支付2万元翻译费,暂时先签一年的合同,陆主任觉得如何?”包成明接着说道。
“每月2万元!”陆铭差点就站起来了,幸好还有一些残余的矜持,才使他还能够在沙发上坐着。不过,他的嘴唇明显地抖动起来了,话也说不利索了。
每月2万元,签一年的合同,这就是足足24万的业务。分配到全室4多人头上,每人有5元之多。1993年一个国营单位普通职工的月工资也就是3元左右,全年不到4元的水平,如果创收就能够拿到5元,这简直就是外企的收入水平了,还愁留不住人吗?
至于说每月1万的译稿,听起来挺多,可4多人分配下来,每人每月也就是2万多字。翻译外文文献这种事情,对于外行来说觉得挺困难,对于这些常年累月和外文文献打资产的技术人员来说,不就是捎带手的事情吗?就算没有这桩业务,大家平时也是要看文献的,一天摘抄一两千字的内容很寻常。如果是当成一件任务去做,一天最多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够译出1字,即使仅按工作日来算,完成这些翻译工作也毫无难度了。
问题在于,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怎么就落到堆型设计室的头上了呢?
想到此,陆铭忍不住扭头去看冯林涛。他明白,这肯定是冯林涛有非常过硬的关系,才能够揽到这么好的业务。对方开出来的条件,几乎就是平白给自己送钱的,因为他们即便把价钱压低到三分之一,也会有无数像堆型设计室这样的机构会去抢的。
不过,虽然明白这一点,陆铭最终也没有拒绝包成明开出的条件,不管对方是出于什么理由来帮助他们,他作为设计室主任,都不可能拒绝,否则就是站在设计室全体职工的对立面上了。陆铭也是有点社会阅历的人,知道时下有钱的公司不少,如果能找到关系,让这些公司出点钱做做赞助,也是正常的事情。说到底,这件事的最大功臣就是冯林涛,至于冯林涛又是找了谁的关系,陆铭就不合适打听了。
“小冯,你这一次可是为咱们设计室立了大功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