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其过程不作赘述,其结果为:陈浩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贺海被点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状元是那位寒门学子杜学勤,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贺海竟然只是榜眼,何昭眼底闪过一丝怒色。他预感到顺治帝外放出京的新党大臣很可能会卷土重来,所以才想借这次科举来壮大声势。同样也是为了试探顺治帝,他不确定顺治帝是不是真的放弃了新政,那些官员是不是真的外放冷落,因此想借着殿试看看顺治帝的态度。
如今顺治帝点了一个寒门学子为状元,正说明其心里还没放下新政,不甘愿在他的辅佐下做一个守成之君。这让何昭很是不满。
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也是可以直接入翰林院任职的;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只有三人,不但要学识出众,还要相貌周正,身无残缺才可,毕竟其代表着朝廷的脸面。尤其是第三名探花,历来都是取身形修长、样貌俊朗之人。所以榜眼是三个名次里最尴尬的,被点为榜眼,说明其学识不如状元,仪表不如探花,只是两者的陪衬。
……
京城渡口,陈颍、陈浩以及几个同窗正折柳相送,齐姓同窗今日要登船前往颍川,到陈家族学担任蒙师。
“诸位请回罢,齐某就此别过,后会有期。”齐姓同窗在船家的催促声里抱拳一礼,转身登上渡船。
张姓同窗叮嘱道:“齐兄,我们等着听你三年后高中的好消息,切莫在想着以举人身份谋官,一榜举人与两榜进士实在是天差地别,切记切记。”
张姓同窗并非是在炫耀,而是发自内心地提醒,他不想同窗好友因为一次挫败就丧失信心,放弃大好前程,甘愿偏安一隅。
会试举行在八月,正是桂花飘香之际,因此会试榜单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桂榜。但鲜有人知的是,会试放榜也叫作乙榜,与殿试之甲榜对应。古代文献上常出现的“两榜进士”之称便是由此而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