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470、谦虚 (1 / 5)

还不赶快来体验!!!

        不管是付霞,还是李爱军,甚至平松,最近三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行业内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规模的扩大,算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了。

        可是,各自越成功,理念越不近相同,相互间整合在一起的成功率也在降低。

        由于每个人在市场上的成熟成熟程度和中国经济本身的增长,每家厂子已经到了有一定量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李和还没有很大的决心去做产业整合并购,他认为中国传统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目前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小散乱弱的格局。

        要不了几年,因为市场规模很诱人,产业前景很看好,结果,大量的商人一齐涌入那些新兴大产业,从纺织、小商品到钢铁、化工到石油到金属到汽车,各行各业大家都来搞,雨后春笋一样地冒出成批的厂商,低水平、低起点重复建设,厂商林立。

        只要是门槛低的行业,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厂商林立、恶性竞争的局面,结果就是大家都打价格战,打到市场秩序混乱,往往导致全行业亏损或者是微利,产业整体失效。

        行业内的厂商生存维艰,大家都在喝汤,吃不到大肉。

        这是100多年前美国摩根时代的产业特点。

        这个阶段中国是必须经历的,描述美国那个时代产业特点的语汇,可以用来描述往后几年的中国产业状况。

        比如说,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不息、市场秩序混乱等等。

        虽然从1990年至今,中国的产业并购整合一直在发生,只不过这两年以后更加高频,2000以后才是并购整合的高频阶段,房地产、金融、材料、能源等资源会越来越集中。

        有的是同行业的横向并购,有的是产业链的纵向扩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