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蒋鸣欢走出办公室,一看微信果然是老妈发来的,问他几点能到家。他打了“六点半”三个字,然后打开车门上车,顺手把手机丢在副驾上,发动车子,在停车场绕了个圈驶出大学校门。
卢教授确实是他的恩人,知遇之恩。
两年前他刚结束美国的学业,捧着博士学位不负众望回到国内,回到他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就马不停蹄的找到他,希望他能留在学校任教,或者加入科研组专攻学术研究。
这对于蒋鸣欢来说无疑是最有前途的出路,试问有什么比留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工作更让人舒适的?但让众人出乎意料的是,蒋鸣欢第二天就回绝了学校抛向他的橄榄枝,给出的理由是爸妈不适应北京的气候,没法在京城长住。
这在任何人听来都不是正当理由,甚至可以说是借口,但蒋鸣欢就是一口咬死,他在哪里,爸妈就要在哪里。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在北航办理完相关手续后,他收拾好行李独自一人回了庆东市。
对于儿子的选择闫桂霞向来是无条件支持,他儿子都拿到博士学位了,做的决定自然不是她这个中专毕业的卖油条老女人能理解的,她知道自己的高度,更知道儿子的高度,高处不胜寒啊。
那段时间蒋鸣欢很茫然,想不出自己该干什么,人就是这么古怪,当眼前的目标还没达到时,心里会自动划分出一堆将来的发展方向,用都用不完。可一旦目标达到了,整个人反而没了方向感,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东张西望的人,透着几分不知所措,那时候的蒋鸣欢就是这种状态,自己没办法从中爬出来,他似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就是那个时候,一个人给他打了电话,这个人就是卢闻栩教授。
卢教授是K市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教授,他们之所以认识,机缘还是由于蒋鸣欢大三那年,北航跟K市理工大联合搞了一次学术项目跨校合作,刚好他跟的导师在那次项目交流中的合作对象是卢闻栩教授的团队。双方在这么一次不经意的合作中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合力设计了一架在当时极具创意的AI智能飞行器,尽管最终这个设计由于成本过高没能投入市场,但却让卢闻栩记住了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大三学生,蒋鸣欢。
当时他就颇为惋惜,为什么自己手下没有像蒋鸣欢这么有天赋又愿意专研的学生?却不曾想到在六年后,蒋鸣欢这只风筝会随着一阵北归的风吹回他面前——当他从蒋鸣欢导师口中得知这孩子放弃北航优越的条件待遇,一意孤行回到老家庆东时,简直喜出望外,都没跟校长请示,当下就自作主张给蒋鸣欢打了电话,诚邀他加入K市理工大,条件择优。
一个是在岸上苦等多年的渔翁,一个是浮游在水中不知去处的鱼儿,就凭这么一个挂饵抛竿的动作,蒋鸣欢没有多考虑,当下就答应了卢闻栩的邀请。尽管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说这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他心里对卢教授的雪中送炭还是充满感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