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01章 特供 (1 / 4)

还不赶快来体验!!!

        段云实在有些想不通这红酒牛排是从什么地方搞到的,后世的话,算不上什么奢侈的菜肴,但在如今这个年头,想买到这样的牛排红酒,则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红酒这些东西倒也不是买不到,而是需要一些特殊的途径。

        新中国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第一家友谊商店在北京的东华门大街开业。

        所卖商品包括像好时巧克力、万宝路香烟、瑞士手表等在国内市场上尚未出现的进口货,还有茅台酒、丝绸等国内名贵商品。

        此外,像彩电、电冰箱等紧缺商品,友谊商店里也可以找得到。

        那时的友谊商店只对外籍人士开放,而普通百姓只能在门口驻足张望。

        其实,友谊商店是新中国成立后,物资供应短缺时代的特殊产物。

        上世纪50年代,苏联就有了专为特权阶层和外国人服务的“小白桦商店”。在一切向“苏联老大哥”看齐的年代,新中国也把这种“特供制度”学了回来。

        从1951年起,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几个大城市中就陆续出现了一些高级国营消费品店。这些商店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了友谊商店,作为与外国来宾共建友谊的象征。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外汇收支实行“统收统支”的指令性管理。老百姓是没有机会接触到外汇的,因此也就不会去友谊商店购物了。

        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使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来访的外国人、归国华侨和港澳台人士日益增多,友谊商店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