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整篇文章下来,一切都是事实,确切的事实,并且引用了“抗癌的我”的官方声明;并且,康奈尔没有随意地揣测,甚至于主动避免猜测,但在文章的末尾,却阐述了另外一个事实——“抗癌的我”确实是引发了不少瞩目。
尤其是在“村之声”之前报道过,蓝礼跻身“龙纹身的女孩”候补名单的情况下,现在却发现蓝礼没有选择这一部话题云集的作品,而是选择了一部喜剧。爆点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事实,加上事实,再加上事实。可是在康奈尔有效的排列组合之下,还有标题的引导,却引发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联想:这一切都是蓝礼的炒作,为了让“抗癌的我”上位,接着奥斯卡的东风,好好地宣传一把。
其实这和电影的蒙太奇是同样的做法。镜头和镜头的衔接,大有学问。
比如说,第一个镜头是一个人面无表情的画面,那么第二个镜头的内容就将引导观众进行联想,如果第二个镜头是灰冷阴郁的色调,那么观众自然会以为前一个镜头的表情是负面的;如果第二个镜头是阳光漫天的美好,那么观众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前一个镜头的表情是正面的。
现在,康奈尔这篇文章陈述的虽然都是事实,但排列组合却大有学问,结果自然也就所有不同。
虽然“娱乐周刊”是一本八卦杂志,但他们还是有自己的矜持和信念,他们不会凭空捏造证据,只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胆的揣测,玩弄语言的艺术,引导着读者朝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思考,这又不会惹祸上身。
康奈尔作为“娱乐周刊”的高级记者,确实是有两把刷子。
果然,这篇文章在“娱乐周刊”的网页版刊登之后,偃旗息鼓的讨论声再次开始汩汩地沸腾起来。如果这一切都是“抗癌的我”剧组自导自演——甚至更进一步,全部都是蓝礼自导自演,只是为了自我炒作,那才是真正的劲爆,只怕整个好莱坞都要翻江倒海起来了。
最近一段时间,娜塔莉深陷“替身门”的囫囵之中,却因为“娱乐周刊”捕风捉影的猜测,怀疑娜塔莉利用蓝礼的绯闻当挡箭牌,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让娜塔莉狼狈不堪;现在,又轮到蓝礼了?
人品问题,这对于艺术家来说不是最为重要的,西恩-潘早年因为家暴而吃过牢饭,小罗伯特-唐尼也因为吸毒二进宫,休-格兰特的***丑闻更是被直接抓包……至于这样的自我炒作,在好莱坞数不胜数,应该说,不会自我炒作的艺人,那才是凤毛麟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