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劫营的故事大多都存在于中,纵观史书极少有经典劫营战例出现,甚至在靖康之变时姚古儿子姚平仲劫金人营寨,就算不走露风声,成功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古时军队行军扎营,绝不是如我们想像中那般简单,随便寻个地方就可以扎营的。军队在行进中,斥侯兵就必须把前方可能扎营的地方详细报告给军队统帅。军队统帅确定扎营的营地后,到达确定的宿营地后,麾下士卒就要忙碌起来了。
安营扎寨自然要将防止敌袭放在第一位,所以军营四周要围起一道临时的木墙,以抵御敌人可以突然发起的攻击。
木墙的制作方法是先砍两排树干,一排长一排短,把树干底下烧焦以后埋二分之一入土,长树干排成紧密的一排在外,短树干排成一排在内,然后在两排树干之间架上木板,分为上下两层,这样长树干长出的部分就成为护墙,木板上层可以让士兵巡逻放哨,下层可以存放防御武器和让士兵休息。
宋袭唐制,而西夏的军制自然也脱胎于唐宋,一个小队是五十名士兵再加上队长队副各一,扎营的时候也是如此,大家的营帐两两相对,在营帐的周围和营区之间要挖排水沟。严禁士兵在各个营区之间乱窜,本营区以内也不许各个帐|篷的乱跑。
事实上历代行军军营按营扎寨都是按《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中所授之法,虽然这本兵书在北宋初年之后就散佚了,但还是有许多章节记录于其他军事书籍中,为带兵将领们所引用。
从天而降的一个个火球立时令原本井井有条的西夏军营慌乱起来,在官员的指挥下,守营的军卒忙将营寨大门打开,汲水来灭这从天而降的大火。
劫营,必须攻破营寨屏障,而眼下西夏军营中的士卒一窝蜂般的拿着盛水的工具从军营中涌了出来,根本没有携带任何兵刃。
趁乱攻击夏军,这可是最好的劫营时机。
“放箭!”几乎在同一时刻,劫营兵分两路的两个指挥官刘锜与曲端同时对麾下吩咐道。
嗖!嗖!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