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他立即就问道:“倾城兄,你可听说过老子西行至函谷关时,与道家祖师,时任函谷关关令尹喜的一次论道?”
据《史记》记载,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学问,後见周朝衰败,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提出:您老既然想隐居,那就请勉为其难为,为後人留下点什麽吧!
这就是有史可考的《道德经》的由来。
当时老子就在函谷关呆了一段时间,时不时与尹喜论道,并最终留下了《道德经》这本书,而尹喜,也因此成为了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样被道家尊为师祖。
既然老子跟尹喜曾在函谷关多番论道,那具T的论道内容,自然也有文字记载并流传下来,而席希明偏偏就读过,并且很巧,其中有一段还恰好就是跟水有关的。
“关於上善若水,尹喜曾问:‘水可养育万物,是其善X;亦有洪灾之患,是其恶X。为何独写上善呢?’
“老子对曰:人善於避恶趋善才能得善水之利,人不善怎麽能得善水呢?”
他立即就讲起了那一段典故。
这一段典故也确实是存在的,老子在反驳尹喜时,除了上面那一句以外,还引用过《周易》中的需卦来对“上善若水”这一主张做了说明。
并以卦象来指出,雨水落到地面後分流而下行,顺着道路流向城外的壕G0u中,因此人在建房子时,就应该垫高地基,这样雨水几乎都是流向低处,不会祸害人间。
这就是老子的厉害之处,他并不否认水的恶,但却把责任归到了人身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