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赶快来体验!!!
五审,基本上所有东西都要做完了,须提出总审的展板与展场规划,因总审那天是校内展的开幕日,不可能再有机会更动作品,所以五审是最後一次验收,又因近百分之九十的高完成度,所以审查老师们只会提出能细微调整的小建议,供同学进行最後的挣扎。
总审是成果发表,能走到这一步的同学就代表拿到毕业的门票,准备迎接大学生活的终点。
这条历程理聿走得极为痛苦,他本以为艺术自由在於尊重创作者的理念,允许所有人用生命经验转化出来的想法,不限缩范畴,任每位艺术家在艺术的广阔无垠里翱翔。
他认为「艺术」的第一条件是对自己有意义,这是自我献祭,不是为了服务社会或是解决问题,因此只要能撼动自我,将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能贯穿生命,那麽就够格冠上艺术之名。
这是他对「艺术」的界定,也是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但这种认同却被次次审查颠覆,他开始对这场办给自己的盛大演出产生错乱,不明「艺术」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满足其他身陷心灵苦海的陌生人。
有人说一生平安顺遂的人无法在创作上成就斐然,因为没有被b进绝境、没有遭受痛苦、没有丰富的T验、没有对事物抛出大哉问、没有追逐cH0U象、没有触m0到生命的厚度、没有追求内在自我、没有挖掘内心最深处某些无法言语的情感。
理聿发现人的其中一种天X是追求丑陋,喜欢将万物变丑变复杂,人类本身也包含在内。
人们在乱世中寻觅超过紊乱的事物,以cH0U离的角度去观赏,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人们站在第三者的视角远观深埋其中的庞杂,冷眼旁观创作者巧妙地掏空自己,将思考与回忆通通倒出来。
他们只是读者,阅读创作者本身。他们无法身历其境,所以只要转移眼神就能逃离一个真实的人所发生的事还有受了刺激以後的想法
理聿在想,为什麽人这麽Ai窥探别人呢?恶劣地将痛苦推上美学的畸形高台上,将别人当为范本,从中借镜学习,把一个人惨痛的生命当成梯子,踩着自己不愿意挨的苦楚,成功越过困境的牢。
嘴上说着故事的美丽,赞赏其价值X,言语也好、笔画也罢,每当cH0U象被具T化,这些艺术令人怦然心动,理聿只觉得恐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